张贴小偷照片 我们离法治社会还有多远

发布时间:2018-07-25 17:20:02 来源:多彩贵州网

  事实上,对小偷“张榜示众”的案例不在少数。据新华网报道,2003年,在成都一家超市的入口,竖起了一面公告牌,上面是10个涉嫌偷窃者的照片。这种现象在其他地方也多次出现过。温州一家商场曾把几个小偷的“落魄”模样公之于众,深圳的公交站牌上也赫然出现21个小偷的头像。而从当时的警示作用看,效果似乎还不错。
  这些行为同样引起人们对报复罪犯和违犯法律之间的争议。不过道德的归道德,古时我国就有把罪犯“游街示众”警示民众的法律和风尚,相信在今天,民众们仍然对犯罪嫌疑人、罪犯进行“张榜示众”具有强烈偏好,同时我们也相信,民众们可能是触犯法律而不自知的,因此,我们无需对这一行为进行过多批判。
  2008年5月,有关媒体披露了发生在美国的一起“示众事件”:在美国亚拉巴马州阿塔拉城,法官判处了一位偷盗的中年妇女,在脖子上挂一块写着:“我是小偷,我偷了沃尔玛的东西”的牌子站在沃尔玛超市入口,迎来送往接受民众目光的洗礼。当然,她因此免除60天的监禁。在法治发达的美国,尚且有“张榜示众”的现象,可见无论古今中外,民众心中普遍内存着羞辱、报复罪犯,警示违法犯罪分子的朴素情感。而法治社会,需要人人参与,过多批判其“张榜示众”行为,会极大挫伤民众的这种朴素情感,打击民众们参与打击违法犯罪的积极性,更会助长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
  当然,法律的归法律。从法律的角度看,那些被抓了现行的小偷,还只是犯罪嫌疑人,未经法院审判和处罚,他们仍然拥有一切包括肖像权、名誉权和隐私权在内的公民权。民众们对小偷“张榜示众”若是越过了法律的界线,该得到怎样的惩处还得受到怎样的惩处。
  从大多数民众们对张贴小偷照片行为的认同可以看到,这种对法律认知模糊的行为并非个体行为,而是大多数人的共同行为。可见,我们的社会离真正的法治社会还有距离。一个成熟的法治社会,应该具有成熟的法治精神,这个社会民众们要对法律至上的地位具有普遍认同和坚决的支持,养成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并且通过法律或司法程序解决政治、经济、社会和民事等方面纠纷的习惯和意识。
  在此事件中,相较于批判民众们张贴小偷照片做法如何,我们不如着力在民众中培养敬畏法律、信靠法律、信仰法律的法治观念。只有人人敬畏法律,才能从根源上减少和阻断违法犯罪的事情发生;只有人人信靠法律,相信法律对罪犯的惩处,才不会有张贴小偷照片、私刑殴打小偷等私自处理罪犯的行为;而也只有人人信仰法律,社会上才会有更多的情感得到把控,更多的法制自由运行。
  现代社会,只有法治观念越普及,类似这样的“张榜示众”行为才越无必要。
  意大利著名的法理学家贝卡利亚曾说过,法律的力量应当跟随着公民,就像影子跟随着身体一样。什么时候我们的公民身上体现了法律,什么时候就是真正的法治社会。通过此事件,一方面,我们该思考我国社会距离真正的法治社会还有多远,为建设法治社会,我们该付出怎么样的努力,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相信,我们一直在为法治社会而努力。建设法治社会,我们一直在路上,虽远必达。(宋慧春)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责任编辑:冯静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