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讲解让历史“活”起来

发布时间:2019-09-03 15:07:40 来源:安阳日报


马君正在讲解青铜器展品
       有人说,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眼睛,从中能窥见城市的灵魂样貌,它汇聚了人类文明成果,串联着历史与今日。博物馆讲解员是其中最特别的存在,他们灵动的讲解赋予历史更多趣味性。8月29日,记者走近安阳博物馆讲解员马君,了解她与博物馆的不解之缘。
       马君今年31岁,是一位有着13年讲解经验的博物馆讲解员。“我从小就喜欢历史文化,喜欢听长辈讲老故事。上大学时我学的专业是旅游,毕业之后到安阳博物馆工作。有的人觉得博物馆安静的环境不适合有活力的年轻人,但我很喜欢和文物在一起,也喜欢和别人交流历史,这里的文物就像我的朋友。”马君笑着说。工作13年,她已经从最初那个语速很快、不懂专业礼仪的年轻人,蜕变为如今不急不缓、专业成熟的博物馆讲解员。
       马君说:“讲解员的上班时间是早九晚五,看似轻松,但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能体会个中滋味。刚开始的时候,我觉得讲解员就是给观众讲解文物、展厅等,其实讲解要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讲’,通过语言表达,另一个是‘解’,就是为观众解惑。作为讲解员,不单单是讲文物本身,还包括其背后的故事以及它的前世今生。”
       她每天6时起床晨读,主要是背讲解词、阅读历史书籍等。几十页甚至几百页的讲解大纲,她需要在几天内迅速记熟,还要进行细节补充。她通过博物馆组织的培训,系统了解展品的历史背景和制作工艺,学习专业礼仪及手势。13年来,她在博物馆每个月要讲解十几场,还要和同事一起策划不同的展览以及博物馆活动。“每年暑假我们都会开展小讲解员培训,每个月举行博物馆进社区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安阳文化,我们的‘安博学堂’也在不断吸引着广大市民。这些都是我和同事的工作成果。”马君笑着说。
       常言道,熟能生巧。马君告诉记者,于她而言,一个展览要讲二三十遍后才算讲得比较自如。在一遍遍的讲解中,她要不断揣摩策展人的思想,翻阅大量资料,尽可能充分展现这个展览的魅力。“我在讲一个展览时,前几次讲解的时间往往很短,熟练以后会讲更长的时间。”马君说,除此之外,她还形成了自己的讲解理念,那就是做到“见物不见人”。“讲解不是表演,在讲解时只需要用自己的声音来描述器物,让观展者听完我的讲述后,脑海里留下的不是讲解员,而是一件器物、一个展览、一段历史。”马君说。
       为完成好每一次讲解任务,无论严寒酷暑、雪雨风霜,她都要苦练基本功:普通话、站姿、手势、坐姿等。这些枯燥的动作,她一练就是几个小时,每堂训练课都要重复几百次甚至上千次。为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她和同事需要学习大量涉及青铜器、甲骨文以及一些和安阳相关的传统文化历史、民俗、艺术等知识,做到“因人施讲”。一年四季的工作服,让她们忘记了时尚;不稳定的工作时间,使她们常常喝不上水,到点吃不上饭。然而,她们并不觉得苦累。“我觉得讲解员除了是文化传播者之外,也是文化获得者,这种成就感是无法替代的。”马君笑着说。(安阳日报记者 王 浩 文/图)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责任编辑:王梦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