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一洗车行变“残障人之家” 体面劳动更能送去关怀

发布时间:2017-09-20 14:30:34 来源:大河网-大河报

郑州市中原区工人路与友爱路交叉口附近有一家洗车店,店内目前一共有7名员工,其中6个人是残障人士,他们都是49岁的女老板张芹只收留的。因为是残障人士,他们干活有点慢,别的洗车店两个人干的活,他们经常需要五六个人共同协作完成。尽管如此,来此洗车的顾客仍然络绎不绝,很多慕名而来的车主都想通过行动对张芹只表示支持和敬意。

   虽然只是一种巧合,这家洗车店的位置还是给人以美好的想象空间——在以“工人”和“友爱”为名的两条道路交叉口,一群互助友爱的残障人士聚集在一起,其乐融融地从事着自食其力的劳动,“工人”与“友爱”的交叉,既是针对工作氛围的描述,又何尝不寓意着美好生活的交融?如此温馨和谐的场景,堪称城市街头温暖的风景线,那些残障人士用行动展示着享受生活的态度和信心,从而使每一个旁观者都能从中体味到坚韧和感动。在向那些生活的强者送上祝福的同时,搭建这一生活梦想舞台的张芹只,尤为值得赞叹。

   美国作家海伦·凯勒的散文代表作《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广为人知,尽管很多人都曾感动于这篇文章,但是作为一个健全人,我们很难真正体会残障人士在现实生活中的诸多不便,因此也难能走进他们丰富而敏感的内心世界。张芹只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为命运多舛的残障人士送去帮助,更在于为他们搭建一个自食其力的平台,使他们能够更加有尊严地享受劳动成果。相比起接受无偿援助,体面劳动所带来的自信与幸福,显然更容易使残障人士感受到精神层面的慰藉——这恰恰是最容易被忽略的。

   在人们的惯常思维中,残障人士无疑是值得同情的弱势群体,不过,如果从精神层面去探究,尽管残障人士的体态与常人有所差异,但他们的精神需求却与普通人别无二致——对于一个心智健全的人来说,最需要的不是怜悯和同情,而是认可与尊重。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体面劳动不仅仅是获取物质财富的手段,更是谋求精神满足的方式。现实生活中,总是不乏身残志坚的励志故事,一千个身残志坚的故事,可能会有一千种叙事方式,但所有的叙事都指向同样的核心——享受生命。因为享受生命,他们不甘向命运低头;因为享受生命,他们不愿坐等救济;因为享受生命,他们渴望通过体面劳动来证明自己……问题的关键是,他们能否找到一块放飞梦想的舞台?

   肢体残障本身是一件不幸的事,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张芹只洗车店忙碌的残障人士又是幸运的——有一个能够自食其力、放飞梦想的舞台,还有一群互助友爱、砥砺前行的伙伴,他们的人生将因此更加丰富多彩。每一个身残志坚的强者,都是一个热爱生命的智者。对于他们,我们不妨少一些宽泛的同情,多一些实际的帮助。身残志坚者身上,从来都不缺乏“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的动力,他们所需要的只是一个能够体面劳动的场所,以及一个展现精神世界的机遇。

   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促进残疾人就业增值税优惠政策的通知》的有关规定,纳税人,也就是指安置残疾人的单位和个体工商户,享受安置残疾人增值税即征即退优惠政策。制度层面的关怀释放出的是一种帮扶残障人士体面劳动的信号,要想使制度善意展现更大效力,显然离不开更多爱心企业的积极参与。现代文明的发展贯穿着以人为本的情怀,为残障人士多提供一些体面劳动的机会和平台,不仅有利于他们更加顺利地融入社会,而且也不失为城市文明的一种直接呈现。(赵志疆)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责任编辑:宗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