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的脊梁——记栾川县三川镇三川村党委书记段新宽

发布时间:2017-09-26 08:53:50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抱犊寨景区之抱龙湾水系建成后,临水的700多间商铺,前三年将免费给贫困户使用 刘海涛摄
 
段新宽在新伟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查看土特产品加工情况 李书宝摄

行走在抱犊寨景区,段新宽坚定的目光里,是三川美好的明天 李书宝摄

    □本报记者刘海涛

    在栾川县三川镇三川村,有一位生于大山、走出大山,而后又回归大山、建设大山的汉子。

    17年来,他用自己的远见、毅力、辛劳和汗水,扛起一个穷困的后进村;他以一个有责任的企业家胸怀,一步一个脚印,帮助家乡旧貌换新颜;他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担当,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带领乡亲们迈上了小康路,兑现了当初许下的誓言。

    他,就是三川镇三川村党委书记、三川群众心目中的“脊梁”——段新宽。

    誓言:三穷村变成小康村

    在豫西熊耳山以东、伏牛山以西之间,绵延数百公里的群山环抱着一片山川,传说远古时候有形似凤凰的鸾鸟在这里栖息,故名鸾州,这就是今天的栾川。

    在栾川县西北部,有一个商贸重镇,因为一条淯河把这里分为上川、下川、北川,名曰三川。

    三川村地处山区腹地,山多地少,人均耕地不足三分。一直以来,外出务工是三川人唯一的经济来源。

    段新宽也是外出务工大军中的一员。1981年,段新宽高中毕业后由于家庭贫困,便随着家乡的劳务大军来到秦岭务工。12磅的铁锤、1000斤重的架子车、几百米深的矿洞,是他在最初五年里的工具和工作环境。由于他吃苦耐劳,讲信誉,人缘好,老板破例包给他几段工程,一来二去,他在两三年时间内掘得了平生第一桶金。

    1992年,段新宽回到家乡,创办了自己的企业——栾川县金山矿业有限公司。经过8年的不懈奋斗,金山公司成为远近闻名的企业,段新宽也成为栾川县著名的企业家。

    然而,虽然已是世纪之交,他的家乡三川村却还是另外一番景象:村两委班子年龄老化,村里基础设施严重落后,加上公路改线,原来依靠沿街店铺经商的优势也由于流动人口锐减、店面陈旧窄狭而消失,村集体负债累累,群众怨声载道。一时间,这个本应该具有明显地理优势的村子反而成了镇党委、镇政府头痛的贫村、乱村、落后村。

    2000年春节前,和往年一样,段新宽备了许多年货,到村里家庭困难的人家去探望、拜年,与往年不同的是,除了感谢声外,更多的乡亲说出了一个共同声音:“新宽,你回来吧,回来当咱村的支书,领着我们一起干。”

    这是让段新宽始料未及的。因为在他心目中,还真的没考虑过谋个什么一官半职。然而,群众却认死了这个理,非要请他“出山”:老支书亲自上门、主动让贤,13名村民代表和12名党员代表到镇党委“请了三次愿”,村民们到新宽家去了无数次。

    段新宽“动心”了,他得回来。

    村民们发自心底的呼唤,党员们热切的期盼,老支书真诚的话语,段新宽不能不回来。

    三川村破败的村容村貌,村民们忧愁的面容,触动了他的内心,段新宽不能不回来。

    作为土生土长的三川人,是这片土地和这座大山养育了他,这是他的家、他的根,段新宽不能不回来。

    尤其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想起自己在鲜红的党旗下的宣誓,更觉得有责任、有义务让父老乡亲们脱离贫穷,迈上小康路,段新宽必须回来。

    段新宽义无反顾地作出抉择:回!带领乡亲们战胜贫穷,让村民们的钱袋子鼓起来,让老百姓的日子滋润起来,让三川人在实现小康的路上跑起来。

    2000年2月16日,农历正月十二,段新宽回村上任了。

    面对村两委班子成员和全体党员,面对闻讯而来的村民,面对鲜红的党旗,段新宽做了庄严的就职宣誓:“我志愿担任三川村党支部书记,为三川全体村民谋福利,把乡亲们领上富裕的道路。”

    他主持召开了上任后的第一次村两委班子会,他郑重承诺:发展村集体经济,让乡亲们人人有活干,家家有钱赚;硬化道路,翻修学校,建卫生室,让村容村貌明显改观;村里7万多元债务他先垫付,自己不领一分钱工资,不花村集体一分钱,把省下的钱全部用到刀刃上。

    重新修订财务公开、政务公开、党员活动日等各项制度;研究制定了10年内全面奔向小康的工作规划;建起了4层30间的村委办公楼、党员活动中心、农民科技学校,三川村各项工作翻开了新的一页。

    责任:群众冷暖挂心上

    在三川村群众眼中,段新宽是个热心助人、关心群众疾苦的好书记。段新宽说:“作为村里的支书,群众生活有困难找到我了,我就不能不管。”

    17年来,段新宽自己掏钱为17户村民新盖或翻盖了房子,有的连装修、家具也通通包揽,受到段新宽照顾和资助的贫困户已经有137户。

    三川村有一条老街年久失修,路面上坑坑洼洼,下一场小雨,泥水就会漫过脚脖。段新宽个人出资为村里修路,一个月后,村子里有了一条宽阔的水泥大道。于是,老街村民为这条路取了个新名“民心街”。

    段新宽把水泥路铺到了72条巷道家家户户的门口,让老百姓一出家门就能走上干净平坦的水泥路。村里巷道硬化时,身体残疾的李志杰既高兴又发愁,高兴的是自家门前修起了水泥路,发愁的是坐着轮椅如何跨过水泥路与自家院门的一个陡坡。让他没想到的是,水泥路面直接铺过了这道陡坡,一直铺到了他的屋门口,而且为了防滑,还细心地打上了防滑槽。

    除了修路之外,段新宽还出资修建6座桥,安装了汉白玉栏杆,有人给桥起名叫“为民桥”“连心桥”。

    村干部们不会忘记,每年的六一儿童节,他都会自己掏钱给幼儿园的孩子们带去节日礼品;每年的教师节,以村两委名义去慰问教师,带去的慰问品都是段新宽买来的……

    村里的30多家贫困户和10多名困难党员不会忘记,每年春节前,段新宽都会带上自己买来的年货与村干部一道去看望他们,嘘寒问暖,关怀备至……

    村小学的师生们不会忘记,2005年,在段新宽的组织和带领下,村里筹资12万元将村中心校园硬化、绿化,当看到学生的课桌板凳严重老化时,他又毫不犹豫地拿出1.5万元买来新桌椅,使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我做梦也没想到会住上这么漂亮的新房子!”这是今年65岁的杨士铁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杨士铁以前住在三间低矮的土坯房内,四处透风,阴暗潮湿,随时都有坍塌的危险。段新宽了解情况后,自掏腰包给杨士铁盖起四间宽敞明亮的平房,还配齐了床、沙发、茶几等家具,让杨士铁俨然变身“拎包入住”一族。

    像杨士铁一样,还有周成军、刘秀莲等11家确实没有能力建设新房的困难户,段新宽给每家出资13万元,帮他们盖了新房、购置了家具。

    在68岁的村民刘秀莲家,记者见到了她托人写的一式几份的感谢信。信是写给段新宽的,落款是2014年6月22日。感谢信压了三年,一直放在柜子里没贴出去——段新宽不让。

    刘秀莲家祸不单行,儿子意外去世,儿媳改嫁,只剩下她和小孙子郭航安相依为命,住在一间四面透风、连电都没有的窝棚里,依靠段新宽逢年过节发给的慰问金和自己种菜、卖菜为生。

    年少经历过苦日子的段新宽,最见不得至今还住在土坯危房里的村民们。2014年春,段新宽决定:每个月给刘秀莲的孙子发600元的“工资”,发到18岁,整10年;出资给她家盖一座新房子!

    宽敞明亮的房子很快就建起来了,沙发、床、电视、茶几等家具都置办得妥妥的——刘秀莲没花一分钱!

    “如果三川村还有一座土坯房,我家的房子就不扒不建。”时至今天,虽然段新宽通过10余年的努力,修路、架桥、建学堂,发展特色农业,壮大商贸经济,让全村绝大部分群众过上了富足的生活,住上了宽敞漂亮的新房子,但仍有个别村民由于多种原因尚未摆脱贫困,因此他与父母居住的三间土坯房子依然矗立在村头。

    不过,段新宽带领村民一起圆梦小康的步伐始终没有放慢,距离全村彻底告别土坯房的日子也越来越近。

    担当:小康路上不落一人

    “要想让三川人彻底甩掉贫穷的帽子,就必须要让三川村村民家家有生意,人人有活干。”段新宽任职之初就打定这个主意,花尽了心思,用尽了心血,只为开辟出一条迈向小康的康庄大道。

    2003年,他出资在村街道中心建起了可容纳150个商户的针织集贸市场,解决了大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2010年,他带领村干部先后6次到西峡等地考察袋料香菇项目,筹资50万元建起了袋料香菇基地,为村民自主致富打下基础。2013年,他先后出资50万元扶持村民开办农民专业合作社,之后,还陆续投资1亿多元兴建了金山矿业公司姚湾分厂、新亚饭店、三川饭店等一大批项目。截至目前,段新宽自建和帮建的项目已累计安置劳动力就业近2000人,从根本上解决了村民的生活问题。

    开办新伟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是三川邻村龙脖村的郭建新。2013年,郭建新想建一个农产品加工厂,利用当地的特产,加工玉米糁、土豆粉、核桃油等农产品。谁知厂房盖好后,资金陷入了困境,工程款还不上,要账的天天堵住门,使他一筹莫展。

    这事让段新宽知道了。他立即找到了郭建新,无偿借给他50万元。

    有了这50万元,郭建新立即来了精神,他的工厂快速启动,当年6月就成立了山川生态农业开发公司和专业合作社,除了原来的产品,他还专门建了香菇酱生产线,不仅三川种植的香菇有了出路,还实现了香菇增值。

    如今的新伟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规模还在不断扩大,产品也在不断的增加和更新,企业年产值由原来的100多万元增加到现在的500多万元,用工由原来的30多人增加到现在的60多人,其中有30多人为登记在册的贫困户。

    今年40岁的邢存芳就是这个厂里的工人。两个孩子一个上初中,一个上小学,丈夫在矿山打工,婆婆常年生病,5口人只有一亩多地,婆婆的药费、孩子的学费,使这个仅靠丈夫打工维持的家庭捉襟见肘。

    “在这里打工一天只干6个小时,还能照顾婆婆,接送孩子上学。”邢存芳告诉记者,她每月收入接近2000元,家里平常的开支就够用了,再加上丈夫打工的收入,脱贫指日可待。

    段新宽深知,有了自己的产业,才真正有了造血功能,三川的经济发展才真正有了支点。他这个支书,才可以彻底兑现自己的誓言。

    如今的三川村,发展了以长毛兔为代表的养殖业,以香菇为主的种植业和玉米糁、豆腐等农产品加工业。结合三川村目前贫困户的实际情况,段新宽制订了三年精准扶贫计划——2016年至2018年,他每年出资60万元,每年帮扶60户贫困户脱贫,到2018年年底,实现全村脱贫。

    愿景:再造美丽新三川

    “8月1日至20日,县里举办‘自驾游栾川·高速全免费’旅游扶贫公益活动,来咱抱犊寨景区的游客数量大幅增加,在咱们三川街住宿、就餐的人数也比平日多了许多。在这关键时候,党员们更要带好头、作好表率,带动群众诚信经营、周到服务,让游客来得放心、玩得舒心。”在三川村8月份的党课上,段新宽对村里的党员干部和积极分子提出了要求。

    段新宽口中的抱犊寨景区怎么回事?这事还得从14年前说起。

    2003年,栾川县刚刚尝到旅游业带来的甜头,鸡冠洞、重渡沟两个景区开发十余年,每年都有数十万的游客来这里旅游,给当地带来了数千万元的收入,并辐射景区周边经济快速发展,旅游业已成为栾川县区域经济发展,居民就业、增收的支柱产业。

    开发旅游成为栾川县发展经济的重要战略决定,县领导把目光投向了栾川唯一的红色教育基地——抱犊寨,并很快制订了开发方案:围绕抱犊寨,先完成“四个一工程”,即建一座纪念碑,建一个陈列馆,建一个纪念广场,出一部书。

    但任务下达给县里的四个单位后,迟迟不见动静,然而时间不等人,县领导急了,他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了一个人:段新宽。

    二话不说,段新宽应承了下来。

    三川村的干部、金山公司的管理人员想不通,抱犊寨离三川十几公里,山上没水、没电、没路,投资几个亿也不见得听个响,靠门票收入啥时候能收回投资?你这不是往火坑里跳吗?

    但,段新宽有自己的“大算盘”。

    在村两委和公司中层管理人员会议上,段新宽的话掷地有声:“如果仅仅为我自己考虑,这事我不会做,几个亿放银行吃利息也吃不完。但你们想一想,景区打造好了,今后我们三川的子孙都可以‘吃’抱犊寨,游客来了要吃、要住、要买土特产,我们能不挣钱?你们说,这是不是千秋万代的大事?”

    原来,段新宽心头一直在深深思考的,是要为三川人找到一条源源不断的“绿色”致富路,开凿一座能永续小康的“绿色”金矿,打造一个三川人世世代代的“聚宝盆”。这既是他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一个村党支部书记的宣言,也是他带领三川人民向贫困的宣战书。

    时光荏苒,一晃过去了14年。

    总体投资超过6亿元的抱犊寨景区,如今面积达68平方公里,早已晋升为独具特色的国家4A级景区。红色区域的解放军指挥部、白色区域的土匪山寨、绿色区域的望牛岭林场,组成了“红白绿”三色抱犊寨;陈列博物馆、民俗博物馆、孝道文化馆、廉政教育馆、毛泽东纪念馆等构成了人文抱犊寨;东门外的已经蓄满水的抱龙湾水系、游船码头、700间临水商铺等形成了水景抱犊寨。

    “景区这十几年建设,所有的施工队,我们都是优先选用本村或者邻村的乡亲,最多时有30多个施工队同时在景区干活。”段新宽掰着指头给记者算账:“三川村有600多人,火神庙村有500多人,大红村有300多人都先后参与了景区建设,石窑沟村有200多人在景区做餐饮和商铺,还有附近的祖师庙、龙脖村,都有不少人在景区工作……”他把精准扶贫嵌入在景区建设的全链条中,将抱犊寨景区内1000多间门面房,全部免房租、免水电费,让商户无偿使用三年,有些贫困户,他还资助了5000元至1万元不等的资金,带动了全镇5000多人致富、100多户脱贫。

    “现在,抱犊寨景区的水系建好了,我们添了13条木船,这13条船至少能解决20多人就业。围绕景区东门的水系,我们又修建了700多间商铺,这又能帮助1000多人解决就业问题。”说到这里,段新宽舒心地笑了,本来就不大的眼睛眯成了一条缝。

    看得出,此刻的段新宽,又将目光投向了远方。而远方,正是三川的未来。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责任编辑:田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