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育苗苗更绿

发布时间:2019-02-18 09:21:40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本报记者王小萍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王雪红
  2月16日,三门峡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大王镇沙坡村,三门峡市思瑞达农业种植有限公司的蔬菜苗圃大棚里,该公司技术总监、省人大代表樊秋红正蹲在一架绿油油的西瓜种苗旁,把她刚从外地学习回来的嫁接方法,手把手地教给年轻的技术员们。
  “一粒种子从播砧木、播接穗、接穗去壳、嫁接一直到培育出苗,要经过20多道工序,大约需要2个月的时间,而且娇嫩的苗芽对环境要求特别高,所以,蔬菜苗圃大棚就是菜苗的‘幼儿园’。”樊秋红笑着对记者说。
  “人大代表既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樊秋红说,作为一名农民代表,她关注更多的是农业科技创新和培养年轻一代的农业创业人才。
  正月初八,樊秋红就带队去了山东、浙江等地考察种苗繁育技术,比对全国农业龙头企业找差距,学习他们在新技术应用方面的实践经验。
  起先,樊秋红跟别的菜农一样,采用土里撒籽的方式育苗,后来发现出芽率低、病害多,效益难保证。于是,她联合专业院校,立课题做研究,通过科研仪器对记录种苗的生长过程,成立了全国首家适地高山育苗基地。
  高山种苗繁育给农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收成,通过适地高山育苗技术培育的番茄、卷心菜、西瓜、甜瓜等种苗,在平原地区种植的话,每亩能比普通种苗增产1500公斤以上。
  “你看,这些个搭起来的架子,都是无土的,包括基质,都是根据不同季节制定不同的配方,这就是农业的创新。”樊秋红说。目前,她的苗圃能做到一年四季有11个月可以出苗,春节期间已有大棚蔬菜种植的农户在联系购买种苗了。
  “农业创新离不开年轻人,目前我们通过创客平台,不断吸引更多当地和回乡创业的年轻人以及农业专业院校毕业的大学生到这个产业里面来,也希望更多年轻人能走进来、留下来,用好惠农政策,发展特色农业振兴美丽乡村。”樊秋红说。
  记者手记
  用科技播种希望
  今年50岁的樊秋红,她用了32年的时间,从推着自行车卖菜的菜农,成长为一名新型职业农民、一个农业种植公司的技术总监。科技创新是她成功转型的法宝。
  采访中,记者深深感受到她对科技创新的渴求,对年轻技术人才的期望。她搭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服务平台,让新的技术、先进的农机具迅速应用到生产中去,不断加强技术人员的培训,让他们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
  耐得住寂寞,播种希望,樊秋红们让这个行业充满了希望,更托起了农业发展、乡村振兴的希望。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责任编辑:田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