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有辣椒的黑暗年代里 中国人是怎么活下来的

发布时间:2019-03-29 14:34:10 来源:凤凰网

 
  俗话说,不吃火锅,跟废人有什么区别?
  吃火锅
  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充分享受的快乐
  无论你是正在减肥,还是准备明天开始减肥,请不要轻易错过这一份快乐
  不开心了,吃顿火锅安慰一下自己
  开心了,吃顿火锅庆祝一下
  天冷了,吃顿火锅暖和一下
  天热了,火锅配可乐不要太爽
  ……
  火锅可以拯救一切
  唯有火锅不可辜负
  那火辣刺激的口感和菜品的鲜美滋味
  融合在一起的感觉真是顶级享受呀
  有一句老话
  想知道你们关系深不深,就看火锅底辣不辣
  所以无辣的火锅不能叫“火锅”
  看看这张地图,中国人爱吃辣已是全世界的共识,辣椒可以说是中国大部分地区,都不可或缺的美妙食材之一。没了它,就会失去趣味,甚至很多地区,什么都离不开一个“辣”字。
  这时疑问来了:如今被广泛食用的“辣椒”,是在明朝才传入中国的,也就是说中国人吃辣椒的历史也不过短短400余年。那么古代才子佳人、骚客雅士有口福“一辣为快”吗?
  其实古人也是食辣的,早在《说文解字》中就有关于“辣”的解释:從辛,刺省(省刺右刀)聲,乃指猛烈之辛味而言,故從“辛”。又以“朿”为刺之省,“刺”本作“戾”解,为舛逆之意;辣味入口,有“刺戾”意。
  来,让我们看看,古人是如何食“辣”的。
  葱、姜、蒜
  是的你没看错,现在被当成提味儿、去腥用的这些葱姜蒜,在没有辣椒的古代,可是被当成提升辣度的重要角色。
  毕竟“姜还是老的辣”这句俗语也不是凭空而来的,我国著名吃货苏东坡老家就是四川,自然也是嗜辣成性,因为爱吃辣,下得过痔疮,上得过红眼病,但是依然戒不掉辣。然而他生活的北宋可没有辣椒,所以也只能靠姜辣、蒜辣来过过瘾了。
  蒜蓉就是用大蒜来提取辣味的一种经典做法。
  当年的葱姜蒜一定没有想到,几百年后横空出现了一个叫“辣椒”的泊来品,一下子取代了它们作为“辛辣口感”调味品的地位,渐渐沦为可有可无,还会被有的人嫌弃的佐料。
  经常有人在点外卖的时候一定要加一句备注,“不要放姜(葱、蒜)谢谢,看到姜(葱、蒜)就退单谢谢。”假如这位朋友又极喜吃辣的话,如果活在古代,怕是要哭死了。
  茱萸
  相比起“葱姜蒜”这位仁兄就更惨了,如果说前者只是渐渐退出了“辛辣”调味品的舞台,但至少还在厨房里有着一定地位,那么这位仁兄,现在基本上就只能出现在小学语文课本里了。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对,就是它,茱萸本萸,它除了“插”之外,还有一个主要功能,调味。
  茱萸的分类主要有山茱萸、吴茱萸、食茱萸和草茱萸。
  其中食茱萸就是用来做调味品的,在辣椒传入中国之前,川菜的辣味主要就是靠食茱萸来完成的。
  只不过茱萸多为野生,采摘极为不易,且处理工序复杂,当辣椒这种可种植的植物传入后,茱萸就渐渐退出了厨房的舞台。
  芥末





  现在日料里必不可少的芥末,也是中国古代没有辣椒的时候,用来表现辣味的重要角色。
  只不过现在的日料里用的芥末大部分用的是来自欧洲的青芥末“辣根”,而中国古代的芥末主要是由芥菜的籽研磨成粉,属于黄芥末。


  芥末微苦,辛辣芳香,对口舌有强烈刺激,味道十分独特。
  川菜中有名的川菜春卷搭配的就是黄芥末,把黄芥子舂茸研制,再淋上红油,给简单的春卷一个香辣带酸的刺激味道,非常酸爽!
  花椒
  花椒是我国古代烹饪中所使用的一种重要佐料。但不同地方种植的花椒的麻味和香味却差异极大,放在菜肴里面的程度也不同。四川地区在很早以前就以川椒(或者蜀椒)驰名了,其麻味和香味都冠绝全国。
  根据历史记载,古代江浙菜的调味也是追求香麻的。南宋时期,权相贾似道的先祖曾经在四川汉州做官,辞官后将四川的优质花椒种子带回浙江,后来那里出产的汉州花椒的香麻度才能与四川出产的花椒不相上下。
  事实上,古代平均有四分之一的菜肴中都要加入花椒,远远大于今天花椒在我们菜肴中的比重。
  但奇怪的是,到了今天,全国各大菜系中除了川菜以外,其他菜系中都已经没有了“麻味”这个概念。花椒这种从春秋战国时就开始使用的调味品,只在今天的川菜里被保持和发扬了。
  当辣椒传入以后,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富有智慧的吃货,发现这俩放一起。
  卧槽!简直是绝配啊!
  辣椒的辣味比之以往的姜辣、蒜辣、芥辣更为直接、浓烈、刺激,又比茱萸容易获取,与能够让人舌尖发麻的花椒放在一起,舌尖上麻痹的感觉和痛感一起袭来,又麻又辣,让人汗流浃背直呼过瘾。


  怎么样,是不是光看着,就能感觉口水正在口腔里急速分泌。
  所以,就算是没有辣椒的古代,我们富有智慧的吃货祖先,还是有很多方法来获取“辣”的感觉的。
  那些想吃辣,又怕辣的朋友,可以拿上面这些来充充数嘛,虽然它们的辣度远远不如辣椒,但别具风味。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责任编辑:张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