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深入挖掘非遗文化资源 续写洛阳文化自信

发布时间:2019-10-15 10:39:56 来源:洛阳网-洛阳日报


曲艺节演出现场
       《辉煌70年》《强国富民中国梦》《精准扶贫奔小康》……13日晚,兴洛湖公园北广场人潮涌动,说唱声、敲鼓声、板弦声不绝于耳,热闹非凡。
       这是第十一届河洛大鼓曲艺节暨2018—2019河洛大鼓进校园成果会演在市区主会场的演出现场。来自我市的河洛大鼓艺人及部分中小学生纷纷登台,为广大市民带来了反映时代精神的力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调研时强调,要推动文化繁荣兴盛,传承、创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近年,我市以活化历史文化、传承城市文脉为原则,加快构建文化传承创新体系,深入挖掘非遗文化资源,让非遗在传承创新中焕发活力,续写洛阳文化自信。
       河图洛书传说、河洛大鼓、灯彩(洛阳宫灯)、唐三彩烧制技艺……我市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是非遗资源大市,目前拥有国家级非遗8项、省级非遗58项、市级非遗135项、县级非遗1057项,拥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7名、省级非遗传承人67名、市级非遗传承人205名、县级非遗传承人400多名,已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保护体系。
       在刚刚结束的河洛文化旅游节中,洛阳海神乐、曹屯排鼓等非遗项目作为我市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进行展演,成为传播河洛文化的重要窗口。
       非遗文化的繁荣发展,离不开精准的保护。2017年,《洛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出台,迈出了保护非遗的关键一步。通过积极申报,唐三彩烧制技艺、杜康酿酒工艺等一批项目入选国家级、省级传统工艺振兴目录。根据《河南省传统技艺抢救保护工程实施方案》及我市相关要求,一批非遗项目通过传统技艺抢救工程、传统美术抢救工程、数字化信息采集计划等保护措施,留下可以长久保存的数字资料。
       “每次到学校上剪纸课,都被学生们围着,大家提问、练习,有很大兴趣。”作为孟津剪纸的传承人,畅杨杨常常受邀到学校讲课、到各地展览,传承弘扬非遗文化。
       非遗传承,关键在人。我市通过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积极推动非遗融入教育体系,河洛大鼓、南庄木偶戏、孟津剪纸等非遗项目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
       泥咕咕、汝阳刘毛笔、皮雕……在洛邑古城,拥有国家、省、市级200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业态。以此为依托,2018年至今,洛邑古城先后举办非遗历史文化讲堂约400场次,受益人数约2.3万人次。
       保护、传承好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推动我市在文化繁荣兴盛上奋勇争先。下一步,我市将做好河洛文化、黄河文化、大运河文化带洛阳段的非遗文化挖掘整理和研究,积极申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同时,深入实施“乡愁韵味特色村落”文化资源普查,推进建设一批“乡愁博物馆”,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将洛阳的文化名片打造得更亮丽。(洛阳日报记者 朱艳艳 通讯员 栾海宁 卞俊强 文/图)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责任编辑:王梦瑶)